来源:新浪网 作者 狐利说
为庆祝香港大学建校111周年,首批数字藏品现已隆重推出,每副藏品发售111份,每份111港币。
藏品来源于港大档案馆中一些珍贵相片,包括本部大楼的原始建筑图纸、孙中山先生与港大学生之合影、以及港大令牌等等。所得善款将拨入HKU Heritage Fund,用作保育大学的历史建筑和法定古迹。为表谢意,每位支持香港大学111数字藏品将获赠一张本部大楼的明信片。
数字藏品1:本部大楼
时至今日,本部大楼仍然是港大最重要的历史建筑。大楼采用爱德华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由Leigh & Orange的建筑师Alfred Bryer设计,居港50年的印度巴斯裔商人及慈善家么地爵士资助兴建。整项工程历时两年,由1910年开始至1912年峻工。为感谢么地的支持,港大在通往陆佑堂的楼梯旁放置么地爵士半身像以作纪念。尖沙咀的么地道亦以其为名。
数字藏品2:首次学位颁授典礼
香港大学首次学位颁授典礼于1916年12月14日在大礼堂举行。上图为工程学院院长Middleton Smith教授与毕业生的合影。下图为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会见香港大学首位校长仪礼爵士后,所赠之祝词恭贺香港大学初次毕业典礼。是年毕业礼中,五人获颁荣誉学位,包括发明了伍氏口罩的伍连德博士。伍氏口罩即是现今N95口罩的雏形。
数字藏品3:陆佑堂
此相片呈现了陆佑堂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陆佑堂原名大礼堂,后为纪念马来西亚借华裔商人陆佑先生而命名。早在大学成立之初,陆佑先生已开始支持香港大学,并于1915年借出$500,000免息贷款,帮助港大渡过财务危机。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陆佑堂曾作社区疫苗接种中心。
数字藏品4: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侵占香港,生灵涂炭。陆佑堂彼时名为大礼堂,战时曾用作临时医院,屋顶的木材后被用作燃料烧毁,与之前华美庄重的设计大相迳庭,只剩下失去顶盖的支架,各类设备、装饰、布置、地板与台阶皆被毁,见证了港大历史中最沉重的一页。
数字藏品5:本部大楼建筑图
第二个本部大楼主题NFT,不仅描绘了大楼的结构,还记录了港大的发展。这幅素描的初稿呈现了大楼的北面正视图,右上方的小图则说明了大楼将会如何接驳至工程实验室、工场、绘画室及课室。建筑图的右下方盖上了「Leigh & Orange,Civil Engineers and Architects,Hong Kong」的图章。本部大楼于1912年启用,如今已被列为法定古迹。
数字藏品6:孙中山先生到访香港大学
此相片极具历史价值,记录了孙中山先生于1923年2月20日到访香港大学的珍贵时刻。孙中山先生毕业于香港大学的前身:香港西医书院。后于辛亥革命中领导各方推翻帝制,并获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3年重回港大时,他在大礼堂发表演说:「我如游子归家,因香港与香港大学乃我知识之诞生地。」
数字藏品7:香港大学奠基仪式
组成此NFT的两幅珍贵藏品,为前港督卢吉爵士准备为本部大楼奠下基石的一刻,和当时使用的金灰匙。奠基石当时悬垂在么地爵士前方,他将金灰匙赠送给卢吉爵士,成功为本部大楼奠下基石,时为1910年3月16日。约一年后的1911年3月,香港大学根据《大学条例》正式成立,本部大楼则在1912年3月启用。
数字藏品8:港大权杖
大学典礼行列之权杖,乃校方最高权力之象征。港大令牌精致美观,由纯银铸造,彩带、鼓面与杖身相连,底部柱身饰有宝石,以琥珀红玉及深青玉石相间,总长度为40寸。首支令牌于1918年起使用,为何东爵士之二弟何福先生所赠,惜于二次大战期间丢失。现时所用之令牌乃仿原来之规格复制,由港大校董会委员梁耀先生于1951年慨赠,并一直沿用至今。
数字藏品9:香港大学校歌
香港大学校歌于1912年3月11日在本部大楼开幕礼中首次奏向。校歌由富勒作曲,当时由管弦乐团合唱团、圣约翰座堂诗班,以及皇家约克郡轻步兵团第一营全体军乐队演出。歌词由后来的港督金文泰爵士以拉丁文填写,1912年的场刊内附上其中英译文。
数字藏品10:「呈卢督颂词」卷轴
此绣轴于清代制成,原本置于纯银装嵌的褐红色檀香木匣内,后永久借予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收藏。此相片展示了手工精湛的刺绣,淡黄色背景上刺有蝴蝶、孔雀、鸳鸯等吉祥图案。这份礼物原本计划在港大奠基仪式上送赠,但因制作未能如期完成而押后,最终在1910年4月28日送呈卢吉爵士。卢吉爵士不仅是一位军人、冒险家、其后更成为香港总督及香港大学首位校监。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钱大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文章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