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机器人投顾 正文

“人脸识别第一案”开庭 拒绝刷脸的权利都没了?

来源: 机器人之心 2020-06-28 10:59:14.0

近日,“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正式开庭审理,受到了业内人士与公众的广泛关注。这起案件源于浙江某大学副教授因为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而以侵犯隐私权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

作者:月初   来源:智能制造网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消费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近日,“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正式开庭审理,受到了业内人士与公众的广泛关注。这起案件源于浙江某大学副教授因为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而以侵犯隐私权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

逼迫消费者使用“刷脸”要不得

回顾这一事件,2019年4月份,该副教授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办理了一张双人年卡。但是当年10月份,其突然收到一则短信,提示办理的年卡已经进行系统升级,原来的指纹识别被取消,更换成了人脸识别。并且,如果不进行人脸识别注册将无法正常入园。

该副教授认为,园方并未事先征求其意见,也不愿意接受人脸识别,认为人脸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于是要求退卡。可没想到,园方表示如果不注册人脸识别,那么不仅无法入园也无法办理退卡手续。协商未果后,该副教授最终选择了提起诉讼。

仅从个人观点来说,园方在未取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更改入园方式,并强行要求用户注册人脸识别,否则就不允许入园,这一做法显然太过霸道,丝毫没有考虑到持卡用户的合法权益和知情权、同意权。此外,园方竟然还说不注册人脸识别就不给退卡,无疑更加凸显了其对用户权益的漠视。

虽说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都是属于生物识别,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指纹和人脸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毕竟人脸是人类最显著的区别特征。因此,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许多人都会抱有抗拒或者怀疑的态度,这部分人拒绝的权力不应该被剥夺。

对于“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我们应当举一反三,深刻思考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普及应用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对个人隐私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威胁。毕竟,如果商业机构都如此这般强势,或者出现违法收集、利用人脸识别数据的情况,公众的安全与信任将荡然无存。

人脸识别技术谁能用?怎么用?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5G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应用,我们已然迎来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以人脸识别为例,这一技术正愈发广泛地出现在金融支付、身份认证、出行安检、安防门禁等各种场景中。

在人脸识别热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机构、企业等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收集相关的生物信息,从而提高管理便利性或掌握更多的数据,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及话语权。那么我们不禁想问,既然人脸识别的发展不可避免,那么这一技术到底谁能用?又该怎么用呢?

我们先从人脸识别收集与使用来看。对于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有收集和使用需求的,主要是公安机关、政府部门以及金融、交通、教育等领域的企业与机构。公安机关和政府部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无可厚非,但是相关企业收集信息则需要重点监管。

当然,这不是说公安机关和政府部门可以随意收集、使用人脸识别数据,相关的过程还是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只是相对而言,处于商业利益角度出发而收集相关数据的企业,更容易忽视公众的个人隐私权益,采取强制、非法等方式进行收集、利用,如此极易造成安全隐患,且受到社会反弹。

就目前来说,还没有专门的人脸识别法律来规定哪些部门、机构、企业可以收集和使用,所以正在制定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必要针对个人信息、个人敏感信息和隐私之间的边界进行更加详细的规定,最好是纳入对于生物识别信息收集、储存、应用的具体规定,从而更好地维护公众个人利益。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钱大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 人脸识别 人工智能
分享到:
  • 在不把微商整顿一下那么你的微信产品真的很危险了 微商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假货 骗来骗去都是骗的身边好友 可恨又可恶 抵制微商封杀微商
    08-30 19:02

用户推荐

换一换
  • 家财

    专治小白理财综合症,深度金融分析,浅显易懂表达,轻松玩转保险、信托、股票、外汇、期货。

  • 瞎说金融

    独特视角解说、深度报道、权威观点,财经资讯直通车带给你最新最全的财经动态。

  • 机智金管家

    机器人投顾智能管家,关注机器人投资资讯、新闻、技术、人物、行业动态

  • 李乾儒

    出身于金融班科,从事股票,期货,证券,发售分析工作,拥有5年实战经验。

  • 大数据小王子

    关注金融大数据的行业资讯、技术发展、新闻动态,实时报道金融大数据最新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