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 正文

上海科学家发现新神经细胞:它决定痒了之后挠还是不挠

来源: 科技金融资讯 2018-12-14 16:41:20.0

模型图 受访者供图

痒,人们司空见惯,再熟悉不过。

痒让人们产生抓挠动作,来去除皮肤上的异物。而慢性痒患者由于无法控制的瘙痒、抓挠,往往伤痕累累。如何治疗?临床上尚缺乏有效方法。原因之一是,机理不清——人类对痒觉信息处理机制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12月14日上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悉,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衍刚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一类新的神经元(神经细胞),它决定了你感觉到痒之后是挠还是不挠。

该神经细胞表达速激肽,是一种兴奋性神经元。

孙衍刚表示,这群“瘙痒”神经元,像一道门一样,阻挡着轻微的痒。只有推开这扇门,人们才会开始抓挠。在研究中,科学家使用侵入性方法来操控这群神经元。但在临床中有待开发非侵入性控制方法来治疗相关疾病。

截屏图

此外,孙衍刚表示,目前该研究使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不能忽略人和小鼠之间存在的物种差异。

科学家进一步研究证实了该神经细胞具有此功能的机理:它调控了脊髓中的另一种神经元,后者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

当研究人员在实验动物中杀死或抑制前述速激肽神经元时,即便痒,也很少挠;当激活这群神经细胞时,即便不痒,也疯狂地抓挠。

该论文目前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神经元》(Neuron)上,论文标题为《导水管周围灰质中速激肽阳性神经元通过下行通路促进“痒觉-抓挠”循环》。

孙衍刚研究组揭示了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区的速激肽神经元对于产生“痒觉-抓挠”恶性循环至关重要。因此,这一新发现的神经细胞将是遏制这一恶性循环、治疗慢性痒的潜在靶标,有望改变临床治疗思路,研发出新的治疗方法。

该研究工作主要由孙衍刚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高郑润、陈文振、刘明哲共同完成,课题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并得到了神经所许晓鸿研究员与广州医科大学万丽教授的大力协助。本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1158)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S01000000)的资助。

本文来源:腾讯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钱大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
分享到:
  • 在不把微商整顿一下那么你的微信产品真的很危险了 微商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假货 骗来骗去都是骗的身边好友 可恨又可恶 抵制微商封杀微商
    08-30 19:02

用户推荐

换一换
  • 财经快评APP

    财经快评致力于打造链接意见领袖与高净值用户的轻资讯平台,由《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出品

  • 万物理论

    关于大数据、科技金融、机器人投顾等行业资讯,互联网创业者,自媒体人

  • 机器人之心

    最新最全的机器人行业资讯,聚焦机器人投顾动态,关注机器人行业技术革新,机器人创业者

  • 猫哥笔记

    猫哥笔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旅游信息,旅游咨询,旅游优质攻略,旅游中的小常识!

  • 科技金融资讯

    分享最前沿的科技金融资讯,这里不仅是搬运工还是创造者,欢迎关注!